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排斥贤能之人,明智的人也不会疏远恶人,而是会合理地利用善恶之人。
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会展现出包容的心态,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排斥贤能之人,也不会因为对某些人的成见而疏远他们。
智不拒贤,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具有识别和重视人才的眼光。他们明白,团队的建设和事业的成功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会积极地吸引和利用贤能之人,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明不远恶,是说领导者在面对所谓的“恶人”时,不会一味地排斥和疏远,而是会尝试理解和转化。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即使是所谓的“恶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
媚而无直,下弃也。
下面的人以正直为美德;上面的人以谄媚为忠诚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只是正直而不谄媚,上层可能会对他的忠心产生怀疑;如果一个人只是谄媚而不正直,下层的人可能会背弃他。
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对于美、善、忠等价值的理解和期待往往是多元的。在基层,人们更倾向于欣赏那些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的正直行为,认为这是美德的体现。而在高层,有时为了维护关系或达成某些目的,谄媚的行为可能被误解为忠诚或机智的表现。
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坚持正直,不考虑环境和他人的感受,可能会在上层社会中引起误解或疑虑,因为上层可能更期待能够灵活应对、善于沟通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只知谄媚,没有真正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他可能会失去下属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人们最终会识破表面的奉承,寻求真正的价值和能力。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中,人们对于美德和忠诚的理解和期待可能有所不同。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既要保持正直,也要学会适当的圆融,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
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害怕别人的议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损害,这不是遵循节操和正义的道路,但却是能够生存之道。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在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不畏人言,表明了一种勇气和决断,即不因外界的非议和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并不总是基于节义,而可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惟计利害,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与节操和正义有所偏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时,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更为实用主义的策略。
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应该放弃道德和正义,而是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权衡和妥协。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也要尽量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