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杨玲 译
海南出版公司
【导语】
写尽了爱情。
—— 我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评论找来这本书看的。
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它的:
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是摘者阅读时自觉有感触的句子、段落,不是笔记,不是读后感,不能概括原著内容。
她不会流一滴眼泪,不会浪费自己的余生,在慢火炖煮的回忆的蛆肉汤中煎熬,不会把自己活活埋葬在四面墙壁之间……
在这里,鲜花会生锈,盐巴会腐烂。四个世纪以来,除了在凋谢的月桂树和腐臭的沼泽间慢慢衰老,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然,这件事情也让他们有机会联想起无数个朦胧清晨发生的无数次口角。一阵反感掀起另一阵反感,旧伤疤被揭开,变成了新伤口。两人都十分惊愕,因为他们痛苦地证实了,在这么多年的夫妻争夺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培养了仇恨。
无需每天在地下室的墙上画条线备忘,因为没有哪一天不发生点什么让他想起她来。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费尔明娜·达萨,天真的日子就此结束。
他决定给她写一张简短的便条,便条两面被他用书记员般漂亮的字体写的满满当当。但便条在口袋里装了好几天,他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交给她。就在想法子的过程中,他每晚临睡前又会写上好几页。于是,最初的一封短信变成了一部写满甜言蜜语的宝典。里面词句的灵感都来自花园等待时因反复阅读而背下来的书籍。
老人随后探寻了隐情,先是向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后又向她的母亲,于是再一次证实了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
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急切等待着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着她却不让她发现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有午后两点的阳光下和纷纷扬扬的杏花中她隐约的轮廓,无论季节如何变化,那情景始终都停留在四月。
他原本不是她会选择的那种人,但他那过时的眼镜、神甫似的长袍,以及举手投足间的神秘感激起了他那难以抵抗的好奇心,而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好奇心也是爱情的种种伪装之一。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爱情。这些疑虑增加了她的彷徨,因为她也并不坚信爱情当真就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那些令人愉快的偶然片段已经成了往事:曾经,虽然它们之间争吵不断,虽然她每天都要吃「毒茄子」,虽然她的妹妹们疯疯癫癫,虽然他的母亲依然如故,但如果她在他洗澡时走进浴室,他仍有足够的爱来邀请她为他擦香皂。而她会怀着欧洲之旅剩余的爱的碎屑顺从地为他效劳。接着,两人会忘掉种种不快,不由自主地心软,无声地渴求起对方来,最终在地上爱得死去活来,浑身沾满芳香的泡沫,耳朵里却听着女仆在洗衣房里议论:「他们没有再生孩子,是以为他们不再做那事了。」有时,他们从疯狂的节日庆典回到家,在门后伺机而动的怀旧之情也会一下子将他们扑倒在地,于是就会有一次美妙的爆发,一切又回到往昔,五分钟后,他们又像蜜月中连门襟都无暇扣上的恋人们一样了。
她总是头痛,要么就抱怨天气太热;总是装睡,要么就是又来了月经,月经,永远的月经。以至于乌尔比诺医生为了发泄一下难言的苦衷,竟然在课堂上说,结婚十年后,女人一星期甚至能来三次月经。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和她在一起时,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学会了一件他其实已在无意中多次体验过的事:可以同时爱上几个人,并且带着同样的痛苦爱着她们所有人,不背叛其中任何一个。他孤身一人置于码头的人群中,突然发狠似的对自己说:「人心的房间比婊子旅馆里的客房还多。」
那是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这些想法曾无数次像夜间的鸟儿一般扑扇着翅膀掠过她的头顶,可每当她想抓住它们时,它们就惊飞四散,只剩下散落的片片羽毛。
……二十岁时的火热躁动是某种高贵而美丽的东西,但绝不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