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翻阅《道德经》,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内心的共鸣,读完或豁然开朗、或忽而大笑、或陷入沉思。
中国文化何其博大精深,先哲的智慧亦让人敬佩不已。
老子的言语智慧无形之中让我感到舒适、清醒、放松,同时也启迪着我的心灵。
当你对人生当中的有些事情过于执拗,让你感到殚精竭虑时,你可以读一读;
当你对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束手无策,让你感到进退两难时,你也可以读一读;
当你闲来无事,想充充电时,亦可以读一读。
以下来自《道德经》的三句话,或许生僻,但仔细琢磨,却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所以挑选出来与你们一同分享。
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分的追求功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多的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人要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千古第一贪”和珅,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说贪恋权财,历史上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在追求权利上,和珅从拥有一个小小的爵位开始,到后面在朝堂身居十几个要职,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黄帝”;
在追求财富上,他的贪欲使他从每年仅领取俸禄160两,到私吞赃款,第一次尝试财富带来的快感。
再到家产11亿两,这可是相当于当时朝廷15年的财政收入啊,可谓真正的富可敌国。
不管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过度追求之后,最后就是被革职被抄家,弄的一无所有,锒铛入狱。
终了,一条白绫加身,年纪轻轻就成了吊死鬼。
正如诗仙李白在诗中说的一样,“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功名利禄不会一直长存,倘若常在,那么汉水就要向西北倒流了。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说: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
邹韬奋先生的这句话完全是领悟到了老子智慧的真谛。
名利富贵皆是浮云,看破之后,得亦不喜,失亦不忧,知足方能常乐、常安。
此为人生最佳状态。
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德经·第七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与死是同类的,柔弱与生是同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到砍伐。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了吧。
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深邃、拗口,但你真正理解到了便瞬间觉得醍醐灌顶。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话:
你拖延症严重,不到最后一刻你不开始,说明你效率很高,爆发力强。
你三分钟热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明你精力充沛,好奇心强。
你选择困难,说明你思考辩证,你恐惧内向,说明你专注自我。
你不善言辞,说明你为人质朴醇厚。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里藏着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以上这段话像极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也正如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相生、有无互通,圣贤的人都能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他们方正却不割疼他人,锐利却不伤害他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③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勤恳、坚持不懈地去实行它;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
老子按人对道的领悟层度,将人分为三等。
分别是不懂装懂嘲笑置之的下士,将信将疑、内心揣度的中士,坚信并执行到底的上士。
生活当中,往往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思想觉悟没那么高,理解不到一些问题的本质,却在最浅显的程度上嘲笑他人。
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永远活在自己的那片天空。
所以它想象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海和天空这么广阔而浩瀚的存在,当你给他讲大海、讲天空,它肯定会哈哈大笑。
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富有探索精神,有一颗上进的心。
但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
就像小学语文课本上,我们大家读过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样。
小猴子分别摘了玉米、桃子和西瓜,却都扔了去追兔子,最后只得空着手回家去。
当然生活中也有像唐僧取经一样,永远躬耕在路上的人。
唐僧对佛法的追求不会因为路途的妖魔鬼怪而轻易放弃,也不会因为九九八十一难而裹足不前。
他崇尚佛法、严守清规戒律、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认准目标后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勇往直前。
就像老子描述的上士一样,所以唐僧最终实现了理想目标,取得了真经。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上士,在人生之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满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