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丨我在缅甸的废墟中见证生的奇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54:00    

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在被7.9级地震“撕裂”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我们经历了高温、蚊虫、失联等一系列考验,也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感人的、心碎的、奇迹般的故事。

极目新闻记者余渊和救援队一起撤离救援现场

3月31日晚,在泰国曼谷完成了为期2天的地震报道后,我和同事从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出发,乘飞机赶往缅甸仰光国际机场。受地震影响,当天仰光已经没有飞往曼德勒的航班,当晚10时许,我们坐上了开往曼德勒的大巴车,准备通过陆路挺进此次地震重灾区。由于仰光前往曼德勒的高速公路已严重受损,部分道路封闭,只能经由一些小路绕行。原本6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耗时超过12个小时才走完。

进入曼德勒地界不久,我和同事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我们原本计划,先与身在曼德勒的另外两名同事会合,将在曼谷采购的口罩、头灯、防暑药等物资分给他们,之后再各自行动。但我们很快发现,震区前方压根没有信号,一位当地志愿者告诉我们,缅甸一共有4个通信运营商,可以买4张不同品牌的电话卡,“有的卡也许在这里没有信号,但换个地方说不定又可以了。”

宝贵的采访时间不能浪费,我和同事决定,先跟随救援队前往此次地震真正的震中实皆地区,记录他们给受灾居民发放物资的过程。

救援现场

这次地震究竟有多严重?当我们踏上前往实皆的道路后,才有了深切的感受:连接曼德勒与实皆的阿瓦大桥已在地震中完全垮塌,部分桥面倾斜坠入江中。我们跟随救援队,从另一座横跨伊洛瓦底江的大桥——伊洛瓦底江大桥,顺利进入实皆地区。这座由中方公司承建,相隔阿瓦大桥仅600多米的大桥路面状况良好,是震后连通曼德勒与实皆的唯一通道,承担起了“生命补给线”的重任,众多救援力量以及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正通过这座大桥进入实皆地区。

在地震中垮塌的大桥

进入实皆后,我看到道路路面开裂严重,两边随处可见坍塌的楼房,一些倒塌的房子已经看不出主体结构,有的则已彻底变成废墟。大批受灾居民聚集在空地处,有人在简易蚊帐里,还有人则干脆席地而睡。一些受灾居民奔跑追逐着运送物资的货车,我们和救援队员以及志愿者一起,停下车,把一箱箱矿泉水、食物以及帐篷送到大家手中。

被地震损毁的房子

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对于受灾群众、救援队员和媒体记者而言都是考验。在阳光的炙烤下,连续几个小时运送物资,有救援队员出现中暑的情况。受灾居民看到后,用一种名为“特纳卡”的植物,专门调制了当地特有的防晒液,亲手帮队员们涂抹。

当天回到曼德勒已是深夜,我们也终于见到了另外两名同事。凌晨,躺在简易蚊帐里闷热无比,时不时发生的余震更让人放心不下。

记者每天睡在蚊帐内

在曼德勒的一周,每天都在经历考验。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个个感人的、心碎的、奇迹般的故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华人的团结。特殊时期,当地华人华侨众志成城,有的负责接送救援队伍,有的自告奋勇当起翻译,还有许多人既捐钱又捐物,当地最大的华人商会云南会馆,俨然成了部分中国救援队入境救援的“后勤基地”。

在这里,我感佩于救援队的付出。地震发生后,陆续有十多支中国救援队伍赶到缅甸驰援,有的队伍为了与救援时间赛跑,在救援现场不眠不休。有的队员穿着制服和厚重的鞋子,在一轮又一轮救援任务后,出现中暑、烂脚等情况。更多的救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残破不堪的危楼,只为了能够救出更多的幸存者。

在这里,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4月2日17时41分,在曼德勒金色乡村酒店救援现场,中国救援队救出一名被困125小时的缅甸男子。在其被救出大约一小时后,我在当地一家医院的病床上,面对面采访了这位名叫USANLWIN的缅甸男子。

被救的USANLWIN

USANLWIN告诉我,他是一名司机,因为出差才和同事一起到了曼德勒,没想到遇上了地震。他记得地震时自己正在午休,幸运的是当时他并没有被坠落的石块压到,而是被困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身体无法伸展开来。被困的这些天内,是一罐粉末状的固体饮料和一个小杯子救了他,因为没有水,他只能用自己的尿液来冲服饮料。对于用尿液冲服饮料这件事,他是非常抗拒的,但为了生存,他每次只能闭着眼睛大口饮尽。他说,自己一直想着家人,发誓一定要为了家人撑下去,当他听到救援队队员的声音时,他非常激动,“非常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救援队。”

从缅甸离开那天,曼德勒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他无法预测这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时间休养生息,但他坚信生活还要继续,家园终会迎来新生。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