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筝鸣时评丨厉行勤俭节约,从传统美德到现代治理的文明跃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7:58: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李硕

在人类文明史上,勤俭节约始终是文明存续的核心密码。从《周易》“节以制度”的治理智慧到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农耕时代的“耕三余一”到数字时代的“零废弃城市”,勤俭节约已从生存策略升华为文明形态的建构性力量。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也是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既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精神传承,更闪耀着新时代治理智慧的创新光芒。

从“舌尖”到“指尖”的全链条节约

农耕文明积淀的节约基因,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齐民要术》记载的“春种一粒粟”与“秋收万颗子”的精确对应,构成了“量入为出”的原始经济理性。这种建立在土地生产力极限认知基础上的节约观,在《朱子家训》中升华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价值准则。

在潍坊,节约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套系统化的制度设计。高密市柏城镇通过“反对浪费、崇尚节约”主题活动,将节约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例如,当地餐饮企业推出“半份菜”“点菜提醒”服务,并在酒店大厅设置“拒绝浪费”提示牌,引导顾客按需点餐、剩菜打包。潍坊高新区发布《厉行节约杜绝餐饮浪费倡议书》,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相结合,要求餐饮企业推行“公筷公勺”“小份菜”的同时,更强调“以节约育德、以俭养廉”的文化内核。正如唐代李商隐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潍坊的探索正是对这一古训的当代诠释。

AI参与重塑节约生态圈

在浙江杭州,2024年推行的“餐饮浪费红黄牌制度”引发社会热议。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阳光厨房”AI识别系统,对餐厅厨余垃圾量实时监测,季度浪费率超5%的商家将面临黄牌警告,连续三次违规者列入失信名单。制度实施首年,全市餐饮垃圾减量达32%,约等于节省了4.2万吨粮食,相当于12万人全年口粮。这种将道德软约束转化为制度硬杠杠的探索,折射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治理逻辑之变。

广东深圳的“智慧食堂”同样给出了数字化解题方案。某科技园区运用物联网电子秤、AI视觉识别技术,精确统计每餐食材消耗数据,动态调整采购计划。系统运行半年后,食材损耗率从8%降至1.5%,每年减少食物浪费90吨。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衍生的“城市食物银行”平台,将商超临期食品、宴席余量餐点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2024年成功调配物资1200吨,惠及8.6万户困难家庭。这种“数据驱动+精准匹配”的模式,正在重塑资源利用的效率边界。

勤俭节约是永不过时的文明坐标

2025年春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中“粒粒皆传奇”的舞蹈刷屏网络。舞者用身体语言演绎从麦穗抽芽到颗粒归仓的生命历程,弹幕中“看完默默吃光盘中餐”的留言超50万条。这种文化创新在Z世代群体中催生出新潮流,当节约文化穿上时尚外衣,传统美德正焕发全新生命力。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回望,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从良渚先民“春种一粒粟”的智慧,到当代“光盘行动”的自觉,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当北京冬奥会用淀粉餐具替代塑料制品,当雄安新区建设将拆迁废料100%循环利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是文明形态的进阶。这种进阶,正如《周易》所言:“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勤俭节约永远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需要以先进经验为镜,让节约从“一阵风”变为“四季雨”,从“选择题”成为“必答题”。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戒奢以俭”的文明传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