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陆续出炉,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应对世界变局的定力。通过苏州这扇中国工业的窗口,一起去看看生产线上的中国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机器人“岗前培训”
为技术工人查缺补漏
在苏州一家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生产企业,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不少远道而来的客户,拖着行李箱前来商谈合作。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新客户爆发式增长,就连接待客户的会议室也不够用了。
新客户带来了快速增长的订单量,在放置订单合同的柜子里,过去全年订单数量是600多份,今年仅一季度就已经签订了278份。负责人说,企业深耕移动机器人多年,今年感受到的变化最为明显。机器人产业火爆出圈,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制造工厂也陆续找到他们,想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组合,让生产线的智能制造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在企业研发中心,一款新品移动机器人不仅能自如行走,还长出了能灵活拿取的机械臂,正定制化开发新技能,为工人生产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
苏州玖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葛建华:这台机器人是我们为半导体行业定制的。我们现在抓取的这个设备,其实是一台晶圆盒,这个晶圆片模型其实特别薄、特别脆,震动稍微厉害一点就会有裂痕,机械臂的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
各式各样的移动机器人长相五花八门,有的要送进纺织厂、模具厂等传统工厂,还有的要去往光伏锂电、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厂。无论是面对高危的作业环境,还是重达几吨、人力无法完成的搬运重量,机器人都可以填补这些领域的空白、当好智能助手。工人需要什么功能,机器人就进化什么技能。为此,企业还专门研发了一套训练课程,让机器人适应不同工厂环境、快速上岗。
苏州玖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国:带着它在整个工厂扫描一遍,它对整个工厂进行建模。
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苏州调研的几天里,记者发现,各种新技术正在快速接入各种工业场景。
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一双机器人灵巧手正在深度学习如何轻松“拿捏”不同重量、不同尺寸的零部件,最高可拿起20公斤物件,为工人减轻负重。
在地下电缆隧道里,电力工人的巡检装备升级换新,戴上一款AR眼镜,巡检任务近在眼前,还能自动识别传感器数值,对异常情况进行警报。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运维班班长 操卫康:像我们以前的人工巡检,数据记录都是要手写上去,是否正常要靠自己进行判断。整个巡视时间从原来的三个小时,可以降为目前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创新“秀场”搭台
技术供需“双向奔赴”
记者来到苏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正好赶上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
展厅汇集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人工智能最新应用场景。
参观人员:我们从绵阳来的,我们是管产业发展的,我们也想在人工智能这块领域,再创造一些新的未来方向。
参观人员:需求和供给之间,有时候并不一定很匹配,希望建立一些比较好的机制,做一些一拍即合的事情。
这批几十人的参观团还没走,另一批参观团又出现在了门口。在访客登记表上记者看到,不少人专程从乌鲁木齐、鄂尔多斯等地远道而来。
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刘燕:来参观的主要有高校,也有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所,基本是提前一周预约才能约得上。
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制造业转型需求正从之前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更高阶的“AI+”转型,扑面而来的新需求也让这里迎来了一次大升级。
升级改造后,这里不仅是“人工智能+制造业”新技术的展示舞台,更成了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平台。他们梳理出了一份苏州市人工智能服务商名录,仅“AI+制造”领域就有81家技术服务商。
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计颖:企业如果对某一个公司的某一项技术感兴趣,可以点击进入了解,精准对接需求。
供需双方找到了彼此,那么供给方又将如何响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呢?根据服务商名录,记者找到了其中一家专门为智能工厂打造“智慧大脑”的技术服务商。目前,他们已服务横跨34个行业的近1000多个制造业的客户。
友达数位科技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丽娜:每个电脑上面都运行了很多代码,实际上每台电脑背后都帮着几十个工厂在管理生产运营系统,开始融合大面积的AI。我们的系统功能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前两年差不多一个季度会发布一次新版本,但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发布了。
调研中记者发现,像这样活力迸发的企业正在成为当地的创新主体。目前,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超过80%。而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的235家市级创新联合体,也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加速着产业链、政策生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孵化器开到大学门口
播下新质生产力种子
当记者来到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一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视频会议正在举行,另一头有两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
清华大学创业团队每刻深思项目总监 王茼:我们目前是做感存算模拟计算芯片,我们在这个场地里面,感觉环境非常好,各方面配套设施非常丰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以及融资方面的支持。
在苏州创新中心分布图上记者看到,苏州科技招商的触角不仅延伸到了清华大学家门口,还在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国内城市,以及日韩欧美等海外地区广泛分布,总数达到了50多个。
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总经理 王正宇:方便这些高校的老师跟研究生,就近在当地做一些项目的孵化。我们匹配一些载体、政策,包括资金的支持,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再让他到苏州来落地发展。
主动出击还不够,科技招商还得足够精准,在另一间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份不断更新完善的招商图谱,上面涵盖了苏州各个重点产业链,从光通信、人工智能、车联网到电子信息,一张图就是一条链。
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招商一部副部长 柳昱雯:光传感这个产业图谱,是我们今年刚刚整理出来的,也是我们今年重点要发力的招引产业方向。红色框框表示在苏州已经落地的一些企业,黑色表示还没有落地、我们未来想要重点招引的。
据统计,苏州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目前,苏州推出了“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张婷秀:今年我们还有两个小目标,一个是实现规上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和创新策源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更好来推进产业科技的创新;还有一个是推进大企业孵化器的工作,鼓励企业把发现的技术点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新增量。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经济“向新力”十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加快0.8个百分点。整体增长的背后是一个个“破圈生长”的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
而更多政策还在持续加码。今年,不少地方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上海提出,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山西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3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
吉林紧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加大投入推进攻坚专项,早日形成标志性成果。
同时,多地瞄准未来产业加快前瞻性布局。
北京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
江西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开展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吉林将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
政策加力之下,经济发展含“新”量将进一步凸显,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丁雅妮 吴昊 张艺瑾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