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里,贵安综合保税区用一组“硬核数据”书写着内陆开放的叙事逻辑。2024年外贸进出口额146.37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围网内保税业务额突破百亿大关,增速达38.5%。
贵安综合保税区卡口。
这座曾被贴上“三不沿”标签的内陆城市,正以“贵安速度”重构产业版图。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跟随者”,正逐渐蜕变为“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贯通的制造标杆。
在政策东风的强劲吹拂下,47家规上工业企业纷纷在此扎根,其中超八成来自东南部沿海地区,带动区域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激增49.7%,达168亿元。当“转移”升级为“跃迁”,贵安综合保税区如何书写内陆开放新范式?答案藏在政策赋能、链式跃升与创新驱动的三重密码之中。
政策赋能:从“承接洼地”到“制度高地”
贵安综合保税区的崛起,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落子。作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园区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促进对外开放,开放格局、开放通道、开放主体、开放业态、开放平台“五个开放”的步伐再次加快,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保障。
贵州恩九科技有限公司的经历具有说服力。这家在东部深耕的液晶显示企业从签约贵安综合保税区到投产仅用了3个月,公司财务负责人曹述兰坦言:“原本担心手续繁琐,但政策支持让项目落地超预期。”
贵州恩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更令企业惊喜的是,综保区加快构建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攻目标的发展格局,与恩九科技自身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在贵安综合保税区,公司不仅能享受政策优惠和便利的营商环境,还能借助区内不断壮大的开放主体与开放平台,持续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高层级的创新与合作,同时,物流通道打通后,“贵州造”能更快运抵东南沿海。
政策红利还充分体现在“通道+产业”的联动发展上。随着贵安综合保税区精心打造的“2向3线+N线”黔粤物流网络逐渐成型,这里的通道经济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去年,黔粤物流通道全年运输货物2.32万吨,其中香港段跨境卡班将电子产品运输时效大幅压缩至36小时;越南方向跨境卡班带动电子元件出口增长74%,回程运载的东盟水果更是将冷链仓储利用率提升至92%。正如贵安综合保税区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企业‘愿意来’,更要把它们‘留下来、发展好’。”
链式跃升: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生”
在贵安综合保税区,产业链的“聚合效应”正悄然重塑着制造生态。以光电产业为例,贵州凯瑞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光电照明集群链主企业,自2017年落户后,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成功带动中海信电子、康达精密电子、安芯电子等6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了“LED灯珠研发—精密模具制造—终端产品出口”的完整闭环链条。
贵安综合保税区光电照明产业集群。
这种“1+N”集群模式在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复制。
贵州省瑞立达科技有限公司是2022年贵安综合保税区引进的重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产能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同时,瑞立达也是贵安综合保税区围网内目前引进体量最大的制造企业,更是贵安新区范围内第一次整体引进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为提升产品多样性与丰富度,吸引更多客户、拿下更多高端产品订单,瑞立达投入近3亿元引进2条全高端设备组,正式进军生产3D玻璃盖板领域。
目前,贵安综合保税区正积极布局光电显示产业,着力引入上下游配套的偏光片、背光模组、玻璃盖板、手机背板等产业链目标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瑞立达、晶泰科、双坤为代表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架构。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让贵安综合保税区从“部件加工”大步迈向“整机输出”。2024年园区加工贸易完成45.7亿元,占全省28.5%,有力印证了“集群共生”模式强大的竞争力。
创新驱动:从“西部制造”到“西部智造”
产业跃迁的核心密码,在于“研发+制造”的深度融合。贵安综保区勇立潮头,率先打破传统保税区“两头在外”的发展桎梏,积极吸引企业将研发环节西迁。
晶泰科(贵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迎来全新发展方向,公司产品从单一面板迈向全链条生产,成功实现基板切割、模组装配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贵安发展集团与华为携手共建的“算力底座”,提供1.3P通算和200P智算能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提供坚实支撑。
晶泰科(贵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厅。
“大湾区研发+贵安制造”的分工模式正成为新趋势。以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深圳团队专注技术攻坚,贵州基地则全力进行生产优化。公司副总经理余茜表示:“今年,云上鲲鹏将基于‘鸿蒙+AI’战略进行软硬一体业务布局,持续从‘贵州造’向‘贵州研’转变。”
从“东部转移”到“西部制造”,贵安综合保税区的跃迁之路,不只是简单的地理空间产业迁移,更是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一次大胆革新试验。随着“东南亚跨境物流通道”“经珠港飞”等枢纽网络不断完善,“产业服务联盟”等软环境持续升级,这里正逐步成为西部链接全球的重要开放支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丁亚
编辑 文丹
二审 金忠秀
三审 王鲁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