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济南市市中区经八路的青石板路上已洒满晨光,商户们陆续支起了摊子。这条北起文化西路、南至经十路的民族大街市集,自1983年建成以来,已吞吐了四十余载的人间烟火。不足800米的市井小巷,每一位摊主都在编织着属于他们的美味故事。
蒸笼掀开的馒头香气混着剁骨声刺破晨雾,钢勺与卤锅的清脆碰撞声准时响起,在邓国才手撕骨头店门前,食客们已排起了队伍。
从美发梦到网红摊主:一锅卤汤托起家庭重担
“那时候觉得美容美发特别‘翘’,我特别喜欢这个行业。”赵红梅一边熟练地搅动着锅中翻腾的卤汤,一边回忆曾经的梦想,脸上露出一丝遗憾。谁也想不到,这个曾执着于为顾客设计发型的美发学徒,如今成了民族大街市场里人气火爆的摊主,一锅祖传秘方的卤汤,不仅承载着家族三代的烟火记忆,更撑起了她整个家庭的生活希望。
时光倒回半个世纪前,这一段卤味传奇始于赵红梅的爷爷,一锅老卤煮得咕嘟作响,猪肠、肘子香气四溢,当时街坊们宁可绕路也要来买上一份,小小的卤味摊也渐渐征服了周围邻居们的味蕾。
卤香漫灶台 两代人的缺口与圆满
二十余年前,赵红梅怀带着祖传手艺闯荡济南,19年在民族大街支起“邓国才”招牌,将卤汤配方升级改良。徒手撕扯时汁水飞溅的视觉冲击与软骨脆弹的极致口感,让这份手撕大排骨成为年轻人自发推广的流量爆点。传承人赵红梅却始终隐在招牌之后。早年创业时,她执意用丈夫的名字挂牌,总说自己的名字不够响亮,“邓国才”三字更撑得起门面。
“前些年孩子他爸患上糖尿病,瘦了四十斤。”赵红梅告诉记者。为分担母亲压力,原本成绩优异的儿子放弃了学业,“我爸糖尿病,千万别把我妈再累坏了。”高三辍学的儿子就这样接过父亲挑过的担子。谈到这里,赵大姐心中总觉得有一丝亏欠。母子俩开始跑市场选材、调配方,案台前此起彼伏的忙碌身影,成了两代人无声的默契。
烟火缭绕间,手艺传承在市中区这条老街上生根发芽。
网红美食街下的传统技艺新生
“给我来勺卤汤,我拿回去炖白菜,孙子可爱吃了!”晨练归来的老街坊们循着香气聚到摊前,案板上油润发亮的大棒骨摞成小山,蒸腾的卤香里,那一勺秘制老汤,早已化作街坊四邻心照不宣的隐藏菜单。“当年同学朋友们笑话我‘浑身猪肠子味’,现在倒成了金字招牌。”赵大姐笑着说道。
如今的民族大街上,像这样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大皮院甑糕、香酥千层饼、爆浆酸奶大麻花、狮子头鱼丸……美食和口音交织,老味道与新面孔在此相逢,游客们奔着“打卡必吃”而来,在摊位前驻足拍照,将几代人坚守的滋味定格成手机里的九宫格。这些历经岁月淬炼的手艺,不再只是街坊邻里的日常,更成为城市记忆的鲜活注脚。
记者:杨雯雯 编辑:刘雨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