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吴思怡
“林院,向您汇报好消息:四维彩超做好了,宝宝一切正常!之前最担心的糖筛也绿灯通过了!”
近日,拿到孕检报告,38岁的孕妈张艳(化名)难掩心中的兴奋,第一时间向陪伴自己一路的“战友”,林小娜分享喜讯。
林小娜是国内知名生殖医学专家,现任职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在微创手术结合辅助生殖治疗女性不孕不育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说起这两人的情谊,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一纸诊断。
36岁确诊子宫内膜癌
她说:“我希望能保宫生育”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拿到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结果时,张艳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
张艳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平素深受小朋友喜欢。不过,婚后对于自己什么时候生宝宝,张艳一直想着顺其自然,并未特别放在心上。
“其实确诊癌症前的一两年,在我们当地有查出过子宫内膜息肉,当时特别担心恶变。手术处理完之后,按理说应该持续用药、复查,但是我自己觉得应该没事了,就疏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36岁那年,由于月经不规律,加之一直没怀孕,张艳心里预感不太对劲,于是决定到杭州,找专家系统复查一下。接诊的正是林小娜。
彼时的张艳,体重达到97kg。“大体重、月经不规律、不孕,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问诊时,林小娜心里已经绷起一根弦,“先去做个B超,看看子宫内膜厚度。”
结果显示,张艳的子宫内膜厚度达到18mm。“子宫内膜的厚度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最厚在14mm以内,超过15mm就要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 林小娜说道。
之后的病理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林小娜的判断。
尽管确诊的当下还是给了张艳沉重一击,不过由于第一次手术时已经做过不少功课,张艳很快调整好心态,将重心转向治疗。“我了解过生了这病也有保宫生育的,我希望能保留子宫。”
图源:杭州市妇产科医院
控制肿瘤、手术、试管
每一步都在跟时间赛跑
“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并不困难,如果没有生育需求,常规治疗切除子宫及附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保宫保育的治疗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比如分子病理提示低风险、对孕激素敏感等等。” 林小娜介绍。
幸运的是,经过严格评估,张艳的情况可以尝试保宫治疗。但未来能否成功生育,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后,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大概有不到30%的生育机会。但随着年纪增长,卵巢储备功能、卵子质量会大幅下降。患者确诊时已经在36~37岁之间,且体重将近200斤,大体重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往往偏差。” 林小娜说道,“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的疾病控制好,子宫内膜恢复到正常,还要成功怀上孕。”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守战就此打响。
口服孕激素药物是首选的保守治疗方式,通过高效的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和癌细胞的生长。但第一个月的药物治疗下来,内膜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争分夺秒“逆转”病情,提高胜率,林小娜查阅了大量文献、指南,结合自己过往在子宫内膜疾病和相关宫腔镜手术中的诊疗经验,制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冒险”的方案:在宫腔镜下,对肿瘤病灶较为严重的部位进行单点电切,其它更为广泛的部位配合冷刀刮除。但这对手术操作要求极高,既要最大程度地缩小病灶,以增加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又不能过度损伤子宫黏膜,否则很可能造成宫腔粘连,影响后续受孕。
面对林小娜提出的手术方案,张艳果断同意了。
随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效果很快显现出来。张艳的子宫内膜厚度迅速变薄,恢复到0.7mm的正常范围内。令她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术后复查时,自己还在候诊区等待结果,突然听到诊室里林小娜大声呼唤她的名字。“林医生她们当时比我先查到检查结果,非常开心地直接把我喊进去,比我还兴奋。”
肿瘤初步得到控制后,林小娜又为张艳放置了曼月乐宫内节育器,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进一步减轻全身用药的剂量和副作用。与此同时,联合内分泌代谢医生的减重治疗,以及辅助生育相关的促排卵、取卵、冷冻胚胎等流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同步开展,最大限度地为受孕争取时间。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后两到三个月才可以考虑怀孕,但通过放置曼月乐环,我们把做试管婴儿的步骤前移了,在取环前就完成了胚胎冷冻。取环后过渡了一个月,就可以直接进行胚胎移植了,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和复发风险。” 林小娜说道。
去年10月,张艳成功受孕。
这段绵延近两年的医患“战友”情谊,伴随着张艳冲破了人生的逆境,迎来新生的曙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